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antiplasticpl

Sustainability in Europe 永續生活在歐洲

一二月李董放了一個長假到歐洲找朋友,也藉此更新了我們對歐洲永續生活實踐的認識,整體而言我覺得「淨零碳排」這件事更深刻且更廣泛地滲透到歐洲生活的每個角落。例如:商家更自然而然會揭露減碳、回收再利用的資訊,甚至當作宣傳標語,而消費者也更容易在正式(展覽、書本)或非正式(看板、街頭創作)場合中獲取相關資訊,更有機會將此做為自己選擇時的衡量標準,甚至在這樣的環境下就已經先被安排好了只有更低碳的方案可做選擇。

這次旅程中不定期地、沒有章法地在限時動態跟大家即時分享,現在用食衣住行整理了一篇懶人包,把這趟旅程的永續發現歸納分享給大家~


 

【食】

1.外食不用再問「有沒有蔬食選項?」,超市各種植物肉品、天貝、鷹嘴豆,輕輕鬆鬆營養滿分!

不論外食或自煮都有非常多蔬食選擇!外食無論是高級餐廳或一般速食,幾乎沒有任何一家餐廳需要特別詢問「有沒有蔬食選項?」,絕大部分都有在菜單上清楚的蔬食標示,包括vegetarian(不吃動物,但蛋奶五辛都可)和vegan(不吃任何動物性製品,包括蛋奶蜂蜜等),而且也一定至少能找到一兩項蔬食餐點可吃。自煮的部分,大部分超市都有Vegetarian/vegan專區,除了各種植物肉排、植物香腸、植物肉丸、植物魚排、植物雞排外,還有豆腐、天貝、鷹嘴豆、海帶、植物乃製品等等,隨便組合就可以是營養滿分的一餐!


2.超市無包裝購物,還有燕麥奶「飲奶機」!

一般超市或有機商店幾乎都有桶裝穀物,讓人可以自備包裝來秤重購買,甚至還有看到燕麥奶的「飲奶機」,可以自己承裝需要的量來買。


3.有機醜蔬果其實很美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歐盟對於蔬果等農產品標準極為嚴格,香蕉不在規範長度或彎度範圍內就不得進口或販售,也是過去在探討醜蔬果議題時最常被提出來的經典案例。而這次在地鐵站很常看到有機醜蔬果的廣告招牌,宣揚不符合標準的「醜」蔬果因為是「有機」栽種,所以其實很美麗。之前我們也有分享過,歐洲人很重視有機,各處的有機商店琳瑯滿目,而且不管是食品還保養品,bio標籤都是重點!


4. 歐洲人無塑地更徹底了!吸管走向歷史、紙包裝的咖啡杯蓋、竹片餐具。

之前跟彭總在歐洲時就有發現,歐洲人其實很少外帶食品,即使有外帶也幾乎都是紙包裝。這次我發現他們無塑地更徹底了,包括吸管已經走向歷史、咖啡杯蓋也是紙包裝、餐具是竹片、大賣場提供加購的袋子只有尼龍等比較堅實的材質等。




【衣】

1. 二手也很潮,讓消費者一起參與減廢革命!

這次最驚喜的發現應該就是法國的大百貨公司都有專屬樓層販售二手名牌,而且大部分二手名牌店也是有專門店家在經營,所以他們都會很仔細處理,讓人感受不出陳舊感。而在英國逛市集時也很容易被衣服吸引走進去才發現是二手衣店,甚至店家還會做數據統計(去年讓多少件衣服重新拾起生命、減少了多少新衣服的量產、省了多少棉和水等等),讓消費者感覺一起參與了減廢革命。李董這次在法國買了一件二手連身洋裝、在英國買了一件二手大衣外套,可以用相對便宜的價格買到品質好又經手人悉心整理充滿愛的衣服,真的很喜歡啊!



2. 回收材質現正夯:回收漁網回收寶特瓶,自家產品回收再製!

到處都有主打衣服鞋子材質來自回收漁網、回收寶特瓶等等的廣告,之前也有聽過做衣服材質的廠商抱怨現在越來越難做,各家品牌都在要求要回收材質,而且不只要回收漁網回收寶特瓶,還希望能直接用自家產品回收再製!



【住】

1. 能源效率須揭露,能源成本成為人們購屋/租屋的重要參考指標!

法國在2021年通過法令,2022年1月1日開始實施,要求建物在市場租售時必須先取得能源表現證書(Energ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並且屬於G、F等級的建物(2025年後E等級的也要,EFG三個等級佔法國目前建物約三分之一)證書上必須揭露依據建物現況,如要改建提升能源效率至符合法令規定的能源效率標準,須花費的改建成本為多少等等。而除此之外,在當地的房屋仲介櫥窗上,每個建物廣告都有標示其能源等級和探排等級,在能源價格高漲的時代,就算不管改建成本,光是能源成本可能就足以成為人們購屋/租屋的重要參考指標了!


2. 建物保存再利用,古蹟可能是你的學校或住家本身喔!

世界上古蹟保存有兩大派。

英派的基本上是希望每一個時代的痕跡都可以被很具體地留下,所以在修復過程中很常會加入當代元素,累積出來就會變成一個跨時代的集合體;而法派則是講求還真、追本溯源,像近期的聖母院修復,就是以原樣為目標,盡可能找到原本的建材,如果不行就也要用最接近的形式或顏色等等,能越不落痕跡越厲害。


而不論是哪一種,走在歐洲真的會很常覺得浪漫,因為總是可以有很多歷史悠久的房屋在身旁,古蹟不僅僅只是我們校外參觀會去走訪的景點,而是生活中可能是我們的學校或住家本身!


【行】

1. 市區自駕汽車不友善,讓道行人、腳踏車和計程車。

1. 市區自駕汽車不友善,讓道行人、腳踏車和計程車。

之前看過城市設計的書,就提到一個城市的進步通常展現於汽車數量的減少,因為當人口基數增加,就能支撐出更多大眾運輸系統的有效(有經濟效益)運轉,而屬於個人使用的汽車需求自然而然也就要變少。在亞洲很多第一線城市因為人口過度集中,都面臨極其嚴重的塞車問題,而歐洲雖然沒有這麼嚴重集中,但他們也因為顧及行人安全和減碳,近年更加強市中心的交通改善,例如增加更多的行人徒步區(除了行人與腳踏車牽行,其他都不得進入),而這次到巴黎,他們很多從市中心延伸的大馬路都改成汽車只有一道,另一道改留給腳踏車和計程車,而且市內限速自2021年8月30日起從50km/hr降到30km/hr,在巴黎市中心開車成了最不方便的選擇。


2. 大眾運輸比低碳,100%電動公車不稀奇,電力100%來自水力發電!

誠如上一點,大眾運輸系統理應已經比自行開車還減碳,但如果大眾運輸系統又能再減碳,便能更有效降低整體排放。例如100%電動公車已經不稀奇,在盧森堡他們還強調他們的電100%來自水力發電,更接近100%零碳;跨國境旅行,火車用價格已經打不贏廉價航空,所以就用減碳數據來吸引遊客選擇;而之前也不斷有氫能應用於船舶運輸、火車等等的實驗,相信不久的未來我們的大眾運輸又能更減碳了!


 

洋洋灑灑分享了一堆,其實有很多點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在台灣我們也有很多很好的舉措,畢竟永續這條路還充滿荊棘,每個人都還在披荊斬棘,每個國家都還有機會成為擁有最先進技術或最嚴格制度而最徹底實踐永續的地方。我們一起努力,讓台灣也成為最永續友善的地方好嗎?





46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