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antiplasticpl

今天不談永續,我們聊聊「離家」這件事

想了很久,要怎麼起筆。關於離家、出國、求學、生活,每一個分開講都有好多學問可以討論,還可以排列組合合併出4!(是嗎?數學真的忘光!!)種議題來討論,最後我想用在荷蘭跟朋友一起去看的一個演說式表演(lecture performance)當中我看的核心價值來起頭。這部作品叫做"Meet the Millennials",這位來自西方千禧世代的導演,走到東方,花了六週的時間拜訪六個城市裡的千禧世代,他可能看到了東西方的差異,但看到了更多的共同——共同的危機與挑戰。對我來說,出國留學、離家生活,就是在學習「異中求同」——不是要追求同化的那種異中求同,而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員間,一起追求相同的目標,那些原本的差異成為我們激發思考的養分,讓我們離目標能更靠近一點。



離家看見「異」:視角開始多元、立場不再絕對

「回家好好抱抱你父母,讓他們也感受擁抱的美好」,原來愛可以不透過語言、原來肢體接觸不是禁忌

2012年第一次離家,一下就飛了半顆地球到太平洋的另一端,到墨西哥面積最小的一個州Tlaxcala(從舊金山轉機到墨西哥市,飛機上坐我旁邊的墨西哥女生還不知道他們國家有這個州呢!😆),從下飛機的那一刻起,我的世界就不一樣了。只有在email附上的合照中看過的轟爸以及一對我從沒看過的夫妻朝著我揮舞歡迎海報,然後就衝向我給我大大擁抱,當下內心黃人問號滿點然後無敵惶恐,「不會剛下飛機就要被擄走了吧?」;還好,我的人生總是被幸運堆滿,他們是我的轟爸以及顧問夫妻,那樣的擁抱只是正常墨西哥人熱情的50%發揮,我是被擄走了,但是心被擄走、人身安全被它們妥善照護著。在那天之後的每一天,我都開始習慣甚至喜歡,見面給予真實熱情的擁抱、甚至被他們親吻臉頰,若沒被這樣對待反而感覺沒有溫暖,回台灣前一天,我第一個轟爸還特地交代我「回家好好擁抱你的父母,讓他們也感受擁抱的美好」,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情感的表達不需要總是隱晦,原來肢體上的接觸並不總是害羞,人與人的距離原來真的可以如此靠近。

「我畢業之後就要跟著那位鬥牛士練習,下次你回來讓你看看我拿到牛耳牛尾的英姿」,這世界本該超過國英數自社地精彩啊!

到墨西哥交換是到他們的高三班級去,比較起自己的高三歲月(甚至說整個高中歲月⋯),每天除了讀書考試完全沒別的回憶,我當時完全不覺得自己在一個高三班級!同學們上課玩耍人之常情,偶爾想點子整一下老師都還算可預期的學生生活,但每天大家都7:00到13:40、中間午休1小時,體育課、音樂課從來不會被借走之外,下課後的生活都是各自精彩,球隊、體操、鬥牛、車隊、烹飪⋯然後每個禮拜至少一到兩場趴體,生活不只是學校的課程作業,還有很多事物的探索,也因此在各自準備畢業到人生下一階段時,每個人的道路都好不同,有人直接畢業結婚生子、有人做空服員實習也有人準備機師考照、也有人念法律系、醫學系、機械系等等,印象最深刻地就是一位朋友跟我說「我畢業之後就要跟著那位鬥牛士練習,下次你回來讓你看看我拿到牛耳牛尾的英姿」(註:鬥牛士若在表演過程中刀法俐落、動作流暢華麗,觀眾可以丟東西到鬥牛場去,表示支持,而主辦單位就會割下牛耳甚至牛尾給鬥牛士,以示榮耀),他們每一個人的決定都沒有被評價、沒有人霸道地說只能怎麼樣,跳脫國英數自社的社會原來是如此精彩、包容、可愛。

拿到兩隻牛耳加牛尾的最頂尖演出(當時相機沒有防手震,但因此大家可以不用看到太噁心的東西T^T)

以前總是喜歡站定立場,總覺得看得足夠多一定可以下好立場,後來才知道,就是看的多了,才會立場搖擺

某天跟荷蘭、德國、巴西、匈牙利、中國、西班牙朋友一起看一部關於被殖民國家要尋求獨立的電影,看完後我半開玩笑地對荷蘭朋友說「你看看你們這種殖民國家!想當初我們也被你們荷蘭佔領過!」,沒想到荷蘭朋友竟然驚恐地回我「真的假的!我真的不知道這件事!是東印度公司在印尼的那段期間嗎?我代替我的祖先向你們道歉!」。這個意外的玩笑話,也讓我開始反省,自己常常在看到某些事件後就直覺性地以自己所知來下評論,把全世界的視角都換成我的,以此來檢討別人,殊不知那樣的我才是最無知的。以前總是喜歡站定立場,總覺得看得足夠多一定可以下好立場,後來才知道,就是看的多了,才會立場搖擺,因為在不同角度就可以有不同觀點,而且這些觀點立場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絕對的好壞對錯,都只是個人價值選擇罷了。


異鄉「同」路人:我們不一樣,但我們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達到同樣的目標


我在荷蘭的學校(詳細介紹看這篇:李董到底念什麼?)有個吸引我申請的重要特色——國際化,我的學程75人,就有21個國籍,涵蓋東歐、西歐、北歐、南歐、東亞、南亞、北美、中美(加勒比海)及非洲,某一堂跨文化溝通的課上,老師請大家先各自畫一張世界地圖,你猜到了嗎?沒錯!歐洲人畫的是歐洲大陸在中間、右邊是亞洲、左邊是每週;美洲人畫的則是美洲在中間、右邊歐洲、左邊亞洲;然後亞洲人就是亞洲在中間、右邊是美洲、左邊是歐洲;然後全班只有我畫在中國旁邊畫顆小蕃薯。每個人看出去的世界觀如此不同,但同樣地我們都各自經歷一些事,讓我們體認到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而從世界各地匯聚於此一起學習永續發展。

別人過膩的日常卻是我最感新奇的旅程;別人理所當然的作為卻也是我意想不到的新可能!

而這樣的多元化也被老師們不斷強調,永續發展最需要創新創意找到不同解方,在與業界合作擬出永續方案的課程中,我們的業主是比利時的社會住宅公司,他們希望在未來新建的社會住宅裡能納入更長遠的思維設計,讓住戶從單身著到有小孩、小孩長大、小孩離家,都可以恰到好處。受日式文化影響極深的台灣,一個已經是極少接觸日本文化的我也立刻想到日式傳統建築,那些拉門都是可拆可變動的,隨著住戶的使用需求就可以輕鬆彈性變動;後來往這個方向去研究,還找到了秘魯人也是延續傳統建築方法,一開始是一小塊空間,隨著需求增加而往旁邊延伸拼接出其他空間,需求減少則可拆卸拼接的部分⋯。最後這兩個案例,也被我們善加應用在我們的方案之中,這大概就是我的「異中求同」最好案例,因地理氣候歷史等因素讓我們在面對相同或相似問題時會有非常不同的作法,而參考這些不同常常是激發我們想到新方法的最佳途徑。

 

重新長大,是痛苦但也是機會

到異鄉讀書、生活,常常很多人聽來都覺得是夢幻、奢望,可能跟我第一次準備要去墨西哥的想法一樣,想像自己即將迎來長達一年的假期,但其實到另一個完全陌生、講著完全不同語言、沒有任何熟識的人的世界長時間生活,那絕對不只是度假,更多的是「被迫降齡、重新長大」的痛苦掙扎。

用另一個語言重新做人、重新長大、重新認識自己開發自己塑造自己,而且多了一道探索人生的門,賺到了我的「第二人生」!

在墨西哥那年,雖然生活大小事基本上都有寄宿家庭照顧妥貼,不太需要自己煩惱什麼,但光是語言不通就讓我一開始吃盡了苦頭,出發前學了大概三個月的西班牙文,但落地那一刻我竟然連Hola(嗨)之後的¿Cómo estás?(你好嗎?)都聽不懂,那晚下著雨我坐在轟爸的車子裡,左右兩邊擠著顧問夫婦、前座有轟爸轟媽,大家輪番熱情地對我傾訴好多,但我除了陪笑什麼都不知道,之後的生活就是手機估狗翻譯、跟一本生活實用字詞西英英西對照手冊,從單字單字地示意溝通,到逐漸可以構築成句子,甚至完成兩場全西文簡報介紹台灣;原本老師出作業我都可以不用交,到後來我不僅都準時交作業,還跟著一起考試寫申論題;從完全無法自己去商店,到後來常常讓店員以為我是當地人;轟爸車上的收音機我不再只是把它當背景音,可以跟著大家一起笑、一起討論;⋯⋯短短一年,我就重新體會從一個零歲嬰兒只能用哭用動作表達自己、牙牙學語後逐漸可以跟人溝通的感覺,過程雖然很通苦,但我卻因此賺到「第二人生」的機會,用另一個語言重新做人、重新長大、重新認識自己開發自己塑造自己,而且多了一道探索人生的門,展開更多種可能。


而到荷蘭唸書,雖然少了語言的門檻(荷蘭民眾一般英語溝通都沒有障礙、很多設施環境也都英語友善、我們學校的課程活動等等幾乎也都至少雙語),但沒有寄宿家庭照料,所有行政雜務、日常生活起居,乃至在地人脈都只能靠自己從零建起,申請學校、申請獎學金、申請簽證、找房、辦銀行開戶、抵達之後自己搬家(而且我家還有很多傢俱需要自己添購,我只有一台腳踏車卻又住在需要爬坡的地方,搬家之苦真的欲哭無淚)、每天自理三餐、自己查詢在地哪裡好玩好吃必看必去、然後自己找到各種管道認識朋友,逐步建立起自己在當地的生活圈⋯,列出的這些加總起來絕對不亞於一個語言從零到的艱辛,尤其在異國沒有足夠堅實的社交圈支持的話,那個孤獨感是比在國內還要強烈三百倍的(想像當你已經很孤單想藉人群暫忘孤單的時候,走到人群中聽到的卻還是聽不懂的話,應該就可以想像了?)。但也因為社交圈是重新開始的,我們也因此可以用一個新的形象、新的方式與人交往,發現更多面向的自己、也可能結交到更多元樣貌的朋友!


離家,不是為了出走,只是因為要展翅

我們Instagram貼文中提到的出國留學好與壞,其實仔細去看,他們很多都是在講同一件事的不同視角,對於上面寫的這些困難,有人會覺得什麼都加倍困難很累很難,但也有人則是把它看作重新做人或學習的機會;而面對文章一開始說的異中求同,也有人會覺得這過程很辛苦,一開始到異國接受強烈文化衝擊,回國之後反而又被自己原先國家的文化再衝擊,好像每個地方都有喜歡和不喜歡的點,有點找不到自己最該落腳何處了。我第一次從墨西哥回台灣時就有非常強烈的反文化衝擊,經常想逃回墨西哥,不習慣台灣的束縛、甚至想念墨西哥的tacos、cerveza和tequilla,但這次到荷蘭然後從荷蘭回來,我的文化衝擊以及反文化衝擊情況都減緩很多,我覺得是自己真的更認識這個世界也更認識自己,開始能喜歡這世界的不完美,然後也開始能讓自己有耐心地與不同階段的自己和環境相處。所以我會對擔心這點的朋友們說,有意識地去感受這些不舒服,你就可以讓這些不舒服反成為自己成長的養分,讓自己可以更安然地在不同狀況下處變不驚,有機會去異國闖蕩的話,我們的答案絕對還是YES!因為你只活一次(YOLO),但不是因為你只活一次所以要你揮霍,而是因為你只活一次所以要你負責,負責讓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而當你看得更多,你可能更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樣子、更可以學到如何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離家後,不論回來與否,我想都能讓自己的翅膀更開闊地生長、更自由地飛翔,因為拓展的視野可以帶領自己不被侷限。



357 views0 comments

Комментари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