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出遊是在報復誰?來談談永續旅遊
- antiplasticpl

- Aug 20, 2020
- 10 min read
Updated: Sep 27, 2024
因為Covid-19 影響,許多人原本的出遊計畫都被中斷,在台灣的疫情稍稍減緩後,被悶壞的大家開始在國內「報復性出遊」。旅遊原本是件開心的事,然而上週的podcast中有聊到,現在的旅遊方式卻深深的報復到環境,髒亂、污染、破壞等等問題又再度浮現。異國風情、自然生態如此美好,我們當然會被吸引,但要如何在旅遊的同時,又不破壞當地的環境與文化呢?

▲ 2018年12月的金門。
透過觀光旅遊,旅客可以增廣見聞、娛樂身心、放鬆壓力,同時也帶動旅遊景點當地的經濟,包含旅宿業、餐飲業、交通業、觀光業等。然而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觀光人數的增加,旅遊地也面臨了許多負面的衝擊,例如2019年5月,法國羅浮宮因為無法應付日益增加的觀光人潮,第一線服務人員全體罷工,而關閉一天;帛琉著名的水母湖,因為過度的人類活動,帶入外來種和防曬乳中的有害物質,造成黃金水母減少,而在2016年宣布封湖兩年。
每年4月到10月,威尼斯每天有3.2萬名「一日遊觀光客」湧入(每年的觀光客比台灣總人口還多,高達2,500萬人)。他們跟著舉著小旗的導遊橫衝直撞,但不買票進任何景點和博物館,也不在威尼斯購物用餐,讓浪漫水都變得像個充斥嘈雜叫賣聲的水上市場。
-- 黃雅詩/全球中央
大量且快速的旅遊型態造成了下列兩種問題:
1. 過度旅遊(Overtourism):
觀光景點的遊客量超載,旅遊風景地資源被超量利用,甚至迫使當地居民承受永久性的生活習慣改變、難以使用公共設施,危害固有生活品質。
每到一個觀光景點,常常會有人滿為患的時刻,這個「患」除了是旅遊品質大打折扣,同時也是當地環境的負面衝擊,包括海灘汙染(人群散去後留下的不是貝殼和寄居蟹,而是塑膠垃圾)、珊瑚礁破壞(潛水遊客踩踏、防曬乳的污染物質)、影響野生動物生態(「山珍海味」、棲地破壞、攻擊或餵食動物)等。以喜馬拉雅山登珠穆朗瑪峰(聖母峰)為例,根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指出,尼泊爾政府及登山隊在2019年進行45天的淨山活動,清出了將近11公噸廢棄物,都是登山客遺留的氧氣瓶、塑膠瓶罐、電池等,變成是「世界最高的垃圾場」。另一個例子是,南美秘魯的馬丘比丘,從15世紀遺留到現在,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卻在2007年後便因旅客過多而列入瀕危名單。
2. 不深度旅遊:
只重視打卡、到此一遊,用最短的時間去最多的地方,對於深度的介紹和導覽都不重視。
只是到此一遊,最後都會忘了去哪一遊。整理照片的時候,只會問:這是哪個廟、哪個教堂、哪個城市,絲毫沒有任何旅行的故事與回憶 --Difeny。
對於當地文化的膚淺了解,不僅是無法真正的「增廣見聞」,還可能陷入「單一故事」的陷阱,只是片面的瀏覽該文化,而產生誤解、扭曲、不尊重。這樣的膚淺旅遊也無法幫助當地經濟與發展,遊客所付出的錢都是繳給旅行社、大飯店,當地的傳統文化表演只是廉價的包套行程之一,看完拍個照給個微薄小費就拍拍屁股走人,沒有深度的交流和互動,當地居民的付出也沒有獲得對等的回饋。
*註:關於單一故事,請聽podcast 彭總李董交換日記 Ep.1: 循環經濟、動物的永續挑戰、文化視角、單一故事的危險,或是Instagram上有一篇懶人包。
其實問題在於,你是想去認識這個地方,還是只想告訴別人你去過這裡而已。
-- Eduardo Santander/歐洲旅遊委員會(European Travel Commission)執行總監

▲ 2020年8月德國南部的國王湖。
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永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的定義是:
"Tourism that takes full account of its current and futur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visitors, the industry, the environment and host communities."
「充分考量現在和未來的經濟、社會、環境影響,滿足遊客、產業、環境和當地社區需求的旅遊。」所以永續旅遊所要求的不只是環境永續而已,還有更多社會、文化、和經濟層面上的永續。
1. 環境:適度利用環境資源,維持生態環境,並幫助保護自然遺產和生物多樣性。
在接近自然環境時,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打擾到當地的生態,我們無心的小動作可能會造成生態的浩劫。上山時,許多遊客害怕蚊蟲叮咬,所以噴灑大量的防蚊液,但防蚊液可能會影響除了蚊子之外無辜的昆蟲(也許獨角仙或蝴蝶只是路過就被薰到)。下海時,遊客擔心曬黑,所以塗抹高劑量的防曬乳,但防曬乳中的化學成分會滲透到海水中,影響珊瑚礁、魚群、海龜等各種海洋生物。依據李董的說法,「是你主動要去打擾別人的家,怎麼可以還干擾、甚至轉嫁傷害給別人」,要上山下海就不要怕蚊蟲叮咬和曬黑吧。如果要防蚊、防曬的話,建議穿輕薄的長袖長褲,以最自然方式的遮蔽皮膚,保護自己也不傷害環境,再不然就大方接受曬黑的自己囉,在國外曬黑可是件美事呢!
另外,在接近野生動物時,盡量不要打擾到原本的生態。觀賞請在遠處靜靜的看,因為我們不知道動物們此時此刻是在覓食、追殺敵人還是休息,太大聲會驚擾牠們,讓牠們心神不寧,太近也會干擾牠們的活動,或是讓牠們心生恐懼(想像自己一直被人大聲嚷嚷,或陌生人一直盯著你看,也會被嚇到精神衰弱吧)。此外,餵食行為也是相當不可取的,覺得動物可愛就拿幾個麵包屑餵牠們,並不是對牠們好,反而是種傷害。首先我們不知道這個食物對動物們的營養來說是不是合適的;再者,人類與動物的連結增強,會讓牠們更容易被車撞,或與孩童或寵物發生衝突,甚至可能看到食物就會想搶,主動攻擊人類;更重要的是,動物可能會移動棲地、改變移動路徑到比較容易接近人類的地方,因而改變牠們的覓食習慣、生態鏈、社會結構和分布樣貌,許多動物集中在某一點也會增加打架和受傷的機會。還有許多動物有個習性是,一旦幼小的動物身上沾染了人類的味道,就會被媽媽拋棄,因此原本自以為的「善心行為」,事實上是破壞行為!
最後,捕捉野生動物絕對是大忌!「這麼多隻抓一隻也還好吧」,大錯特錯!每個人來都抓一隻,到最後,繁衍的速度都跟不上被抓走的速度了。再說,把野生動物從原棲地帶走,就是一種綁架行為吧,不僅影響生態環境,在道德上也是有缺失的吧。不過有些人可能沒有捕捉野生動物,卻也造成當地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因為他們消費了野生動植物製品,包含皮革、皮草、「山珍海味」(由珍稀動物做成的食物)、標本等等。相信不吃魚翅在台灣已經是常識了,但身為一個島嶼國家,我們的「海鮮文化」卻還是大於「海洋文化」。其實靜靜的欣賞真的很療癒、很放鬆,不一定要跟動物們有什麼「接觸」才算是有到此一遊,真心期待大家的旅遊方式能從「吃/抓魚」轉變為「看魚」。
▲ 1. 在墾丁潛水看到的海洋生態,不擦防曬、不踩踏、不餵食。2. 金門的黑面琵鷺,賞鳥遠觀輕聲不打擾。3. 在花蓮團體旅遊時的行程之一,捕(小)魚,是接近自然的錯誤方式。
*註:因為海底生態很脆弱,潛水活動要注意的事項很多,如果沒有經驗,或是不知道怎麼做才不會影響到生態,請上網查詢清楚或詢問教練,才不會一失足成千萬生物的恨。
塑膠垃圾很明顯的是造成環境破壞的重要因素,但要如何在旅遊中避免垃圾污染呢?
首先,在準備行李時,請自備盥洗用具,包含牙刷、牙膏、毛巾、沐浴用品等,拖鞋、梳子、刮鬍刀等個人用品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自備,否則短期住宿全使用拋棄式用品,所造成的垃圾量真的很可觀。再來,請選擇使用在地食材、提供非一次性餐具的餐廳,同時自備水壺、攜帶環保餐具,避免在用餐的時候製造不必要的垃圾。最後,自己的垃圾自己收,到訪一個景點,尤其是自然環境,如果有垃圾產生,請記得帶走;到訪蘭嶼、綠島等小型離島,更是要把自己製造的不可燃廢棄物(垃圾)一起帶離小島,因為島上無法處理大量的垃圾,會造成當地的負擔。如果可以,順手帶走其他垃圾,盡一己之力淨灘或淨山,會讓旅行更有意義唷!
在交通方面,盡量選擇大眾交通工具,例如火車、客運等,減少碳足跡。也許在台灣的國內旅遊比較沒有感覺,在歐美地區,許多人可能會選擇便宜的短程航空,但這是最不環保的選擇,因為碳排放量大。我們在歐洲很喜歡搭火車,除了舒適、不擁擠之外,還可以欣賞沿途風景變化,這樣的慢步調也比較不匆忙、能夠放鬆心情,加上相對而言是比較環保的選擇,而且有時候從市區到機場、候機登機的時間加起來,也不一定比較方便快速,所以火車總是我們的首選(某次在火車上和旁邊的歐洲乘客聊天,他說越來越多人因為氣候變遷,而改變交通工具的選擇,願意花比較多的時間搭火車,而不搭飛機,聽了覺得很欣慰)。

▲歐洲的鐵路網路很密集,公車系統也很完備,火車加公車幾乎能抵達所有景點。
2. 社會:尊重當地社區的社會文化真實性,保護其已建立的和生活中的文化遺產和傳統價值,並促進跨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體驗文化是旅行很重要的一個元素,但體驗的方式會影響到了解的深度和角度。我們也許都知道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包含歌舞、米酒、檳榔等,但我們知道這些文化的意涵和歷史嗎?深入當地並了解文化,是旅行中很重要的要素之一。「他們就是愛吃檳榔」這樣片面且錯誤的理解是很不尊重且傷害文化的。就像每次看到歐美國家的人遇上我們的臭豆腐,我可以理解他們可能不喜歡吃,但我不喜歡他們以厭惡的表情面對它或批評它,因為在我看來,他們不是評論臭豆腐這個食物,而是先入為主的評斷臭豆腐文化,並沒有以開放的心態在嘗試。
就像到別人家作客要有禮貌,我們到其他地方旅行也應該遵守當地的禮儀。作為一個觀光客,應該事先做好的功課,查詢清楚當地的風俗,或是詢問當地人,才不會以粗暴的方式觸犯當地的禁忌。例如在泰國的佛寺,不能穿過度暴露的衣褲,寺廟內也要脫帽與脫鞋,這些是當地的規矩,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衣著習慣而不理會,否則會讓當地人有被冒犯的感覺。(就像如果有美國人硬是要把鞋子穿進我們家,我們也會不開心吧)
雖然保持包容的心很難, 我們都有自己的舒適圈,在旅途中遇到各種衝擊是難免的,也許一時難以接受,但深入了解文化的意涵之後,就會發現其實我們沒有那麼不一樣,每個文化的出發點都是良善的,只是以不同方式表現而已。文化就是生活,不同的文化就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絕對沒有比較卑劣的文化,只有我們還不習慣的生活方式,就像在異地住久了,也就習慣了不同的飲食方式。「將心比心」是我能想到最好的辦法,每個人都不希望被冒犯、被輕視、被不尊重,尤其是被只待兩三天的過客指指點點。Open-minded 這個字看起來普通但其實不簡單,需要時間咀嚼;我期許自己在未來的每一次旅途,都能以開放的心接納不同的文化(很早就知道這個單字,但直到大學某次旅行才真正「學會」這個字,在這邊分享給大家)。
▲ 1. 穿戴原住民傳統服飾,卻沒有深入了解原住民文化,是台灣團體旅遊常見的可惜之處。2. 泰國佛寺是觀光客喜歡造訪的景點,但請尊重並遵守當地的風俗。3. 在當地的市場消費,是最道地的紀念品,也最能直接回饋當地經濟。
3. 經濟:確保可行的長期經濟模式,公平分配社會經濟利益給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穩定的就業和收入機會,並為當地社區提供社會服務、減輕貧困。
旅遊觀光對旅人而言是增廣見聞,而對在地社區而言則是重要的經濟來源,所以疫情後的經濟振興,大力推動國內旅遊。然而在旅行中支出的許多費用,多數落入中介人的手中,包含旅行社、票券商、連鎖旅宿業等,真正流入當地社區的部分其實很少。要如何支持實質的在地經濟呢?可以選擇在地製作的手工藝品和紀念品,也許在地文創沒有比較便宜,但購買它們一定能對當地經濟帶來更直接與正向的貢獻。例如常常會看見某些禮品店販售從中國進口的「傳統」服飾或紀念品,因為中國製造的成本較低廉,而當地手工製作的價格較高。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不只是價格,購買當地生產的產品才是支持正宗文化遺產的行為,且能爲當地人創造工作機會。
此外,也可以選擇更尊重環境與文化的旅遊業者,包含友善環境的作法、深入當地文化歷史的行程、保護和支持野生動植物或文化遺產、僱用當地嚮導等。例如島內散步旅行社,主打「旅行,和土地的約定」,有多個深入文化的收費導覽和小旅行路線,與各專業領域的深度導覽員、及各地方創生團隊合作,讓參與者可以得到日常得不到的體驗、深入探索地方,不僅正確的認識台灣文化意涵,更能夠深入理解這片土地內各個角落的生命故事。另一個原森旅行社,推動生態旅遊,深入台灣各自然風景區,包含山脈、小鎮、離島等,並以小團出發,減少環境衝擊,透過在地導覽員的解說,認識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了解並尊重原住民及在地文化,同時也積極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鼓勵在地綠色消費、支持社區產業。也可以參加生態組織、環保團體舉辦的活動,來了解如何永續旅遊,這些團體往往能夠提供在地且專業的知識,讓旅行更豐富且減少環境衝擊。
▲ 跟著中華鳥會的新年數鳥嘉年華活動,去金門賞鳥,是我們兩個收穫很豐富、也充滿回憶的一次旅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