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有極限,包含地球。為了不要衝破極限、走向毀滅,已經在極限邊緣的我們訂定出2030永續發展目標,希望在2030年前改善全球資源使用效率,使經濟成長與環境惡化脫鉤。已經了解永續的概念、看過永續概念實踐結果後,這一篇文章要來談實踐永續的過程,也就是如何達成永續。
生命週期思考 Life Cycle Thinking
大家都會說:「用塑膠袋很不環保耶」,但,塑膠袋到底多不環保?紙袋真的比較環保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先回答「何謂環保」?環保,環境保護/育,也就是最小化環境的負面影響,包含資源使用狀況和環境退化程度。所以要知道塑膠袋是否環保,就要計算製造一個塑膠袋所需要消耗的資源,和一個塑膠袋所帶來的影響,而這就是生命週期思考(life cycle thinking)。
▲ 用塑膠袋編織的包包
所謂「生命週期」指的是,一個產品從生產到淘汰之間的所有過程,包含原料取得、產品製作、包裝、運輸、使用、耗盡。而生命週期思考所考慮的是,產品生命週期的所有階段,不只是某單一階段,對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以及在一個階段做出的決定如何影響另一階段的結果。
所以,環保就是最小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所產生的環境負面影響。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塑膠袋到底多不環保?紙袋真的比較環保嗎?」,這就要考量塑膠袋和紙袋從原料取得,到本體在地球消失的整個過程,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有多大。
價值鏈 Value Chain
產品生命週期的整個過程是產品的價值鏈(value chain),價值鏈的每個步驟都會對環境、人類和經濟產生不同的正面或負面影響。例如對環境的影響包含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處理、自然資源使用程度等;社會影響包括人權、就業機會、工人的健康、工作條件和福利;經濟影響考慮了產品生命週期內的成本和收入。
在價值鏈中產生最大影響的部分稱為熱點(hot spot)。每個產品的熱點不同,對於不同面向的影響也可能有不同的熱點。例如塑膠袋在環境層面的熱點可能是原料取得(開採石油)和耗盡(無法分解)的部分。若全面改用紙袋,則原料取得的負擔將會從石油轉移到樹木,耗盡的負擔從分解轉移到回收過程;甚至,紙袋回收再利用會將原料取得的負擔轉移至回收處理(在某些時候,回收再製造的過程所造成的影響可能會比從原料生產的影響更大)。而這就是負擔轉移(burden shifting)。
對於政策制定者而言,需要生命週期思考的原因之一在於,這樣全觀性的思考或決策方式,可以發現隱性成本和確定系統中最需要提高效率的關鍵階段,再進行評估取捨(trade-offs)。政策決策可能會在價值鏈的某一階段解決問題,但在另一階段造成影響;但如果能夠了解熱點和價值鏈上的不同影響,就可以評估哪一個所造成的成本比較大,權衡不同熱點的優先順序,然後產生最大效益和最小傷害。
對於企業也是如此,企業需要支持永續發展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資源變少、原料成本增加。發現取得原料變成是價值鏈中的熱點後,企業被迫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甚至從廢棄物中回收原料。因而發展出許多綠色經濟的潮流,例如循環經濟、搖籃到搖籃。
生產過程「原料取得、產品製作、包裝、運輸、使用、耗盡」,原本是一個線性模型,產品被淘汰後就只能進入垃圾場,因此生產過程就是不斷的開採原料、丟棄廢物。循環經濟將這樣的線性流程轉化為一個循環,在整個生產過程中重複利用和回收廢物,將原本的廢棄物變成原料的一部分。在這個概念之下,資源浪費減少,消費者(consumer)的角色轉變為使用者(user),我們是在使用的產品,而不是在消耗資源。
線性模型的生產過程,是以「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的思維來進行產品設計及製造,且在產品生命線的終點對環境造成污染。在循環經濟的概念之下,搖籃到搖籃取用源自大自然的靈感,提供產品設計準則,包含:材料健康性(無毒)、材料循環性、再生能源與碳管理、水資源管理、社會公平性。在自然界,所有生物的死亡都為大自然或其他生物提供養分;在工業界,所有使用的材料也可以為工業提供價值並保護生態系統。所以搖籃到搖籃強調以無毒原料、可再生能源、節約能源的方式取代對環境有害的原料及耗費資源的製程。生物可分解的原料回到生物循環提供養分,工業材料則回到工業循環,再製成新的產品。
不只是做回收
我們都很自豪台灣的高回收率,但是否有想過,回收之後呢?事實上,許多商品的回收都是降級回收(down-cycling),產品裡的資源無法再變成下一個產品的養分,回收只是延緩丟棄的時間,無益於減少原料的開採。我們需要的是升級回收(upcycling),也稱為創意再利用,讓資源回到生產循環系統中,將副產品、廢棄物、無用或不需要的產品轉變為新材料、或品質和環境價值更高的產品。因此必須檢視產品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可能有需要改善或可以再回到生產循環的部分。原本的系統已經有問題產生,無法帶我們繼續走下去,改變單一行為或階段無法帶來實質的改善,所以我們需要改變整個系統,重新思考產品設計、製造過程、和商業模式。
共好經濟 The Economy for the Common Good (ECG)
企業需要永續發展第二個的原因是社會的要求和期望。當來自生態系和自然資源的壓力增加時,政府和消費者等主要利益相關團體對企業的期望和要求就會隨之提升。而共好經濟就是利用這一點驅使企業轉型。
在現行的資本主義市場中,所謂「成功」是看GDP、利潤、投資報酬率,而這樣的指標讓世界走向追求利益最大化,卻忽略環境與社會的永續,所以產生資源耗竭、社會貧窮與不平等的問題。而這樣的經濟模式是不健康的,共好經濟希望能改變這個系統。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滿足人們的需求,而我們的需求是什麼?仔細一想,其實人們需要的是快樂美好生活,不是金錢。金錢只是經濟活動的方式之一,不能代表人們的快樂程度。所以共好經濟以道德市場經濟為出發點,目標不是增加貨幣資本,而是促進所有人的美好生活。
▲ 共同美好矩陣5.0(Common Good Matrix)*圖片取自Economy for the Common Good。
透過評估產品在生命週期中所創造的「共同美好」(common good)價值,例如人類尊嚴、環境永續、社會正義等,讓消費者知道個別企業對於他們所追求的快樂美好生活的貢獻,作為消費選擇的依據;當消費者藉由選擇產品,對他們想要的世界投出每一票的同時,也是推進企業改變的動力。應用在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上,企業以往是以降低成本和風險為出發點來選擇供應商,但在共好經濟之下,企業需要將永續原則納入考量。以往消費者無法直接監督的供應商和工廠,因為重要客戶(企業)所施加的壓力,也就無法再繼續逃避,而必須面對永續的問題,增進生產過程的共同美好價值。
另外,配合政府政策,對共同美好價值貢獻較多的企業,也許能獲得租稅減免、得到補助或貸款、或是成為政府採購的優先廠商。如此一來,企業因為追求永續價值而獲得消費者認同與市場競爭力,甚至更具成本效益,大幅提升了企業轉向永續的誘因。所以共好經濟就是透過獎勵做好事的人,來促進經濟與永續。
我們購買商品和服務是為了象徵性意義還是個人內在價值?We purchase goods and services for symbolic or identity value?
如何達成永續?先思考我們要的永續是什麼。如果我們所追求的永續、福祉(wellbeing)在現行的結構和系統中被忽略,那麼要達成永續,我認為首先應該改變這個充滿問題的結構和系統。無論是生命週期思考,還是共好經濟,它們本質上而言都是透過改變系統的方式,在更寬廣的背景之下著眼根本性的問題。在這樣的思考模式之下,我們不需要爭論紙袋還是塑膠袋比較環保,而是討論製造過程的永續性、一次性用品的問題,甚至是改變需求。同時也證明了這樣的改變,確實能在環境與社會永續的同時,讓經濟以健康的方式繼續成長。許多方法也許看似可以緩解症狀,但事實上只是轉移負擔,熱點並沒有減少或消失,治標不治本。透過改變思考方式和運作系統,才有可能解決現在所有解決不了的「結構性問題」。
#彭總李董的無塑生活 #彭總 #生命週期思考 #共好經濟 #循環經濟 #搖籃到搖籃 #改變系統 #結構性問題 #永續 #永續發展目標 #SDGs #LifeCycleThinking #EconomyForCommonGood #CircularEconomy #ECG #CradleToCradle #C2C #SystemChange #Sustainability
參考資料
推薦閱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