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不僅是彭總李董這個粉專創立最初關注的目標,更是李董讀完兩個半學期(忘記學期怎麼分嗎?請看: 李董到底念什麼) 的碩士學程後,認定是要達成永續發展最重要的關鍵目標(簡而言之,把SDGs用環境、經濟、社會三個類型目標來分的話,可以把SDGs視為一座金字塔(圖1),環境為最基礎,經濟與社會建立於這之上,畢竟沒有環境就沒有發展人類經濟與社會的資源了,而環境有氣候系統、陸地與海洋生態系,現在的研究都明確指出,環境系統的退化,人為因素是最關鍵的原因,因此如果可以把人的生產與消費行為改變,環境系統的退化便可獲得緩解、經濟與社會發展也都才得以永續)。而這篇文章就要從「保險套」的兩個面向去分析達成永續發展的關鍵方法。
保險套:人類性交時穿戴的物品,可以阻擋精子與卵子結合以防止懷孕產生新生命。
從這簡單的名詞解釋可以看出,保險套本身是人類科技發明的一項產物,而保險套的避孕功能有控制人口的效果,正是人類做成過度或永續「消費與生產」的兩個面向:科技;人口。
一、科技
The principal of the Nature runs is GIVEN to all the creatures, but not CREATED by any creature.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就從純粹的資源接收者、環境的適應者,逐漸變成環境的「主宰者」—— 人類的行為已經不再單純順應自然環境而做出的反應而已。舉例來說,打獵、遊牧是在環境設定下人類發展出的順應行為,而這些行為基本上也不會反過去對環境造成什麼具體影響,因為人類打獵的能力、獵物與獵人族群數量的差異等,會讓這個生態系基本上仍維持平衡,在環境沒有劇烈變化的前提下,人類可以永續地吃到肉、活下去;而現在工廠化的養雞、養牛、養豬,則是人類根據我們的知識學習,直接重新設定環境,把森林夷平蓋農場、把樹木花草砍掉種飼料、然後把動物抓到農場,當成商品一樣不斷生產,在這個系統裡人類毫無疑問取得完全優勢,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人類的開拓,於是人會成為優勢物種、數量會繼續攀升,而非人或人為商品(包括這些人為飼養種植的農產品)以外的東西都將遭到不斷犧牲,毫無反駁能力。
而正當身為人類的我們為擁有「主宰」環境的能力而驕傲時,我們又要因為環境因此而逐漸形成的新模樣而感到措手不及了。
大家都玩過疊疊樂吧?疊疊樂就像地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要抽哪一根積木、要怎麼放那一根積木,而與此同時疊疊樂也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行為而一直隨之產生不同的形貌,然後某一刻它就倒了。人類的「主宰」改變了環境,而新的環境卻不見得仍適合人類,包括現在新聞上常看到的極端天氣型態(超級颶風超級颱風頻傳)、生物大滅絕(可以想像沒有魚的海、沒有鳥的天空、沒有樹的山嗎?我們都正在往那前進)、原物料開採殆盡(氮、銅、石油、沙子⋯⋯都在告急短缺!)⋯⋯,這樣的新環境,人類還有辦法生活下去嗎?還有辦法像現在這樣生活下去嗎?答案很明顯地是不可能,這些正在消失的東西都是支撐我們現在生活的必需品,如果我們不改變,就只能等著被環境改變——像被海平面上升而淹沒的小島一樣,我們的生命、我們創造的一切生活和文命就等著被消滅吧。
所以說,人類時至今日會有過度消費與生產的第一個元兇便是科技。
科技讓人類擁有了「偷」地球資源的能力(說是偷,因為在原本的運作模式下,那些資源本不屬於、也不會落到人類手上),地球就像是拿孩子沒辦法的退休父母,只能任憑啃老族孩子偷光老本,孩子偷了一堆過上豪奢無度的生活,完全忘了他偷的是父母的有限積蓄,偷光花光那他也得跟著變窮光蛋了。人類拿著偷來的資源燒煤燃油、蓋馬路、建房子、開車、看電視、買衣服、買各種包裝包成的食物⋯⋯,揮霍無度,而且我們用得越多自以為越有錢(世界仍主流推崇GDP作為計量人類發展程度的情況下,任何生產消費活動都是讓我們名義上「更有錢」),但其實所有的經濟與社會資本就如圖一顯示的,都是建立在環境資本的消耗上,基本上可以把地球系統是為一個封閉的系統,環境、經濟與社會為三種資本的型態,人類迄今為止的經濟「發展」都可以說是建立在自然環境的「開採」上,而沒有足夠的活動回饋於環境資本的培養,導致現在地球失衡。
而要達成永續的消費與生產,其中一個我們可以採用的方案也就是科技。(大家都說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嘛~)
以地球是個封閉系統來看,所謂的永續發展便是限制三種資本的發展,讓三者之間的轉換可以維持在供需平衡間,也就是要能夠想辦法讓這三個資本能自行成立一個循環,所謂的「共存共榮」便是如此,而目前全世界最接近這個理想的科技方案就是「循環經濟」,循環經濟雖然是新名詞,但它其實就是個舊概念,打獵、遊牧的我們祖先在做的事,所有的生產、消費都會成為下一個生產、消費,沒有所謂的「廢物」、只有「資源被錯放」,我們吃了飯、拉出來的屎會變成種我們下一餐飯的養分;我們壞掉的iPhone6可以變成下一支iPhoneX;我們砍樹做成只賺來的錢可以成為種下一片森林的資金來源⋯,環境、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 左圖為循環經濟的概念示意圖,右圖顯示現行經濟模式即使可以爬很高但循環經濟才能走得遠
2018年台北雙年展看到的這段話再次送給大家 "The principal of the Nature runs is GIVEN to all the creatures, but not CREATED by any creature, including human beings. We should try to move our society beyond arbitrary, false and oppressive human-nonhuman divide. " (自然運作的原則是賦予給所有生物,而非被任何生物所創造的,包括人類。我們的社會應該要打破現有獨斷、錯誤且壓迫的人與非人界線。),或許幫助人類創造主宰地球的奇蹟的科技,也可以再次幫助人類重新找回與自然的互利共生關係。
二、人口
大家都知道,現在全世界人口77億,但你們知道二戰之前(60年前左右)全世界人口才20億,工業革命之前(200年前左右)全世界人口才10億不到嗎?這樣急劇的成長真的是多虧前一段所說的科技造就,用科技「偷」到了更多資源來養活更多人,因此人可以越生越多。但這樣的成長也正是今天討論過度生產與消費的第二個元兇。
環境問題開始被學術界討論時,「人口」便是不斷被提及的議題,環境被發現有問題,意思也就是說環境是「有極限」的,而當我們已經發現問題,代表我們已經跨越極限,在這種時候若我們人口還繼續成長,那不就是把環境更推向懸涯?也因此人口議題在最開始的時候便一直是討論的焦點。不過後來因為人類的科技太厲害,進步的科技(農業密度更高、產量更大、因大量生產或技術進步或原料選擇而有更便宜的食衣住行可以選擇⋯⋯)支撐著更多的人口生存,再加上人口控制本身是個充滿基本人權爭議的議題(中國的一胎化政策即是個顯而易見的例子),人口問題最後並沒有直接被放入SDGs。
著名的美國生態學家Garett Hardin在1990年就提出" the world cannot possibly live in the American standard of living as present population size; the number of people has to be reduced, and/or the American standard of living has to go down. (以現有的人口基數,地球不可能支撐全部人過著美國水準的生活,也就是說要嘛我們現有的人口必須減少,要嘛所謂的美國水準必須降低)",然而1990到現在,我們不只人口沒有減少,各國的消費水準還不斷提高,我們真的是唯一這麼不怕死(aka白目?)的物種了吧?
人口議題可以有兩個發展,一個等死,一個找死。
但大家可能會說,人口控制以現在的人權意識以及文化、價值,都不太可能真的硬性實現,那到底要怎麼處理這個議題?這其實有兩個可能的發展,一個是「等死」,另一個是「找死」。「等死」就是順應自然法則,人類繼續按著本性揮霍,直到環境資本被消耗殆盡,環境徹底轉化成不適人居的樣貌,人類自動被環境淘汰。而找死,則是人類採取主動的作為,先讓該死的東西死一死,帶領全人類繼續永續地生存。剛剛說SDGs並沒有把人口議題直接納入,但這個議題其實潛藏在各個目標中,像教育(根據研究,教育水平的提升通常連帶會有降低出生率的情形)、性別平等(提升女性地位,可以提升女性的性自主以及生育選擇的能力)、以及消費生產(總體消費生產減少除了降低人口,降低人均需求也是重點)。也就是說,即使我們不直接地介入每個人選擇生育的權利,我們也可以透過教育、性平的手段,讓人口成長趨緩,降低人類帶給地球的負擔;另外,既然降低不了人口數,那就降低人均消費水準吧!還記得地球超載日嗎?依照他們的計算方式,其實已開發國家的生活才是導致地球超載日不斷提前的兇手,即便開發中國家人口數比較高,但已開發國家平均每個人的消費水準高,總體消耗的地球資源還是遠大於開發中國家全部人加起來的消耗量。也因此,人口數可能也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每個人是不是把太多的「想要」混淆成「需要」了?是不是用了太多不必要的資源只為了滿足我們現代生活的空虛?
著名演員Jim Carrey(金凱瑞)曾說
“I wish everyone could be rich and famous so they would know that’s not the answer."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變有錢又有名,然後他們就會發現原來這也不是答案)
推薦大家看看紀錄片Minimalism,或許你們也可以跟我一樣重新思考到底身上有多少不必要的東西,要走入商店購物前也能再三確認是否真的需要、真的可以用得久。在我們沒辦法控制別人子宮、沒能力發明新科技的時候,可能最實際可以做的,還是檢視自己的生活可以如何進步,如何讓自己更好、地球也更好,真正的共榮共好?
延伸推薦【與sdgs系列】
#彭總李董的無塑生活 #李董
#與SDGs系列 #保險套 #SDG12 #永續消費與生產 #科技 #人口
#循環經濟 #CircularEconomy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