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antiplasticpl

消費選擇有憑有據 — 強制資訊公開


之前2週年QA時有人提出他認為應該先處理大環境面問題,質疑像我們粉專一直強調的從個人生活去改變(自備環保袋環保餐具、購買使用環境友善產品、吃素等等)影響太微薄而沒什麼意義。我們當時回答說,其實這是兩個可以同時並進的事情,甚至這是相互影響的事情,雙向並進反而可以加速達成期待的成果。而這篇文章跟我們說,「我們小小的消費改變可以透過標示被轉化成大大的環境利益!(We can also use labels to turn smaller consumer changes into larg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目前食品包裝的標示僅提供營養資訊,未來應可增加「環境影響」指標。圖片來源:https://goo.gl/1AQ4ut

👉怎麼透過標示擴大消費的改變力道? 其實歐盟目前在一些電子產品已經有規範,要求像洗衣機、冰箱、電視等必須標示它們的能源效率,而他們發現他們這些產品從過去75%的能源效率水準被列為G到D,到現在98%的產品都直衝A++到A+++,產品能源效率表現大幅提升,就是因為這樣的規範,讓消費者選擇多了這項評估標準,而正向鼓勵了有高水準表現的產品繼續生存、低水準表現的產品努力研發跟進,對整體環境社會產生正面效應。 所以現在他們也把腦筋動到食物/食品上,統一標準與方法,要求公開這些食物/食品生產、運送等過程所消耗的碳、水,然後評估它們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指數、農藥毒性等。 透過這樣的機制,生產者因為有客觀的數據,他們更可以找到減少環境影響的方法,鼓勵他們找到產品優化的研發可以朝降低環境影響的方向去發展,加快整體社會對「永續發展」找到解答。

而且因為消費者其實比較偏好「不購買不好的產品」,而不是「刻意選擇比較好的產品」,所以比起給予優良標章認定(例如雨林聯盟標章等),所有產品的環境影響資訊都公開,消費者可以直接在這樣的直接比較,幫助市場把環境影響比較大的產品逐漸淘汰。

最後這個機制累積到的數據資料也可以再被利用,轉化成金融數字,進而影響公司財務政策,讓環境成本內部化加速發生,就如同之前粉專分享過的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將影響氣候變遷的因子轉化成財務數字,讓這些環境影響實際反映在財務報表上,以此更大幅地直接從經濟行為促進環境效益。這樣的機制其實就是體現了我們在QA影片中說的總體與個體相互影響、應該雙向進行加速改變。 落落長講了一堆有點難讀,但其實就是在講很簡單的「資訊公開」。最近選舉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幾年的選舉已經與以往很不一樣,政府資訊公開的政策要求加上網路時代資訊大爆炸,我們現在都被提供(或自主搜集)更多候選人、政黨、公投議案的議題資料等,讓我們的投票可以更理性,也越來越能要求到這些候選人、政黨、公投提案者去符合我們的期待。大家都說「每一次的消費就是在為想要的未來投票」,所以歐盟現在透過標籤讓他們的消費投票可以更有憑有據,期待更多國家也能跟進,明定出這些環境影響的統一標準,讓消費者可以用小小的行為帶來大大的環境效益! P.s. 美國有一個app“GoodGuide”,消費者可以直接掃描條碼來知道該項產品的環境、健康、社會影響分數以及綜合三者的總分,以此來選擇要購買哪一個產品,他們資料庫有20萬筆,品項包含生活用品和食品等,app上是說美國以外的部分產品仍可能包含,但我自己試過的都沒有,大家有興趣可以下載來玩玩看,說不定到美式超市就可以成功,或者~~大家揪團到美國玩耍囉!XDD


14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