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antiplasticpl

你沒看見的畜牧業:吃肉背後的成本與代價

Updated: Jan 6, 2023

大家想到畜牧業會想到什麼呢?像阿爾卑斯山少女小蓮一樣,帶一隻牧羊犬和一群羊(或牛)在草地奔跑嗎?還是像養成遊戲那樣,買飼料、餵可愛的牛羊雞豬、養肥肥再拿去賣,偶爾逛逛牧場,看動物們悠哉地走來走去?大家在吃牛排的時候會想到什麼呢?部位、油花、熟度還是軟嫩口感?


你知道畜牧業會造成環境污染嗎?「蛤?為什麼?」是我們每次被問吃素原因時常常會得到的回應。想到氣候變遷、環境保護,最直接的聯想應該是石化產業,但事實上畜牧業的貢獻也不小,只是很多人看不到。應該不少人心中都有這樣的疑惑,吃素真的可以救地球嗎?除了省水省電少塑膠,也一直有滿多團體把吃素和環保連結在一起,但是大家知道這中間的連結是什麼嗎?為什麼吃素可以救地球?



畜牧業與地球環境

畜牧業對地球環境的影響,第一個直接聯想到的原因應該是動物本身所排放出的氣體吧(放屁打嗝等等),但事實上,除此之外,畜牧業生產過程還有其他的自然資源濫用與破壞問題。根據CSR@天下,一個113克的牛肉堡,需要消耗7倍的穀物、1695公升的水,用地是養豬或雞的28倍,米、麥或馬鈴薯的160倍,產生11倍的溫室氣體。為什麼?


想像你正在養一頭牛,首先,牠需要吃東西,所以你需要提供飼料。根據COWSPIRACY全球45%的土地面積用來畜牧生產,包含動物的生存空間和種植飼料的土地。根據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iute),全球的農業用地70%被用來飼養動物、10%種植飼料作物。在畜牧業需要大量土地空間的情況下,消失的亞馬遜森林,有80%是為了養牛;除了砍伐森林,在不適合的土地上放牧牛羊、種植飼料也讓土地退化、荒漠化導致大規模物種滅絕。此外,根據國際人道動物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畜牧業的飼料是由玉米和大豆提煉出來的高濃度和高蛋白飼料,需要大量的化肥,專家估計飼料作物耕種時使用的化肥,向大氣釋放每年超過四千萬多噸的二氧化碳。


除了食物,你的牛也需要水。根據COWSPIRACY,畜牧業使用了全球30%的水資源,包含飼養動物、種植動物飼料、生產肉品或乳製品過程所需的水。在美國,家戶用水量僅是全國用水量的5%,但畜牧業用水卻佔了全國用水量的55%。在我們努力節約用水的同時,吃一個牛肉漢堡就讓我們一個月的努力全是白費力氣。


吃完東西,下一步就是消化、排泄。動物的排泄物、飼料和肥料除了引起空氣、水和土地污染,這些畜牧業廢棄物若沒有妥善處理,最終流入海洋又繼續造成污染。根據Green Monday,中國養豬業每年產生12.9億公噸廢物;而在北美的墨西哥灣,養豬業排放的廢物流入海中,其中包含過多氮和磷,引起優養化、使海水缺氧,形成生物無法存活的「死亡區域」(dead zone)。


根據聯合國農業與糧食組織(FAO),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動物反芻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甲烷)已經大於交通運輸排放量的總和,佔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4.5%;其中牛肉和乳製品生產過程的排放量佔最大比例,是畜牧業總排放量的65%。FAO提出的14.5%只是保守估計,根據COWSPIRACY,若再加上森林砍伐、耕種飼料、運輸、排泄物等等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高達51%


根據2011年10月12日聯合晚報報導,台灣每人每日的碳足跡高達約19.6公斤(聯合國建議每人每天的碳足跡是5公斤),高居亞洲第一,排放來源前三名分別是吃肉,吹冷氣、開車,共占55%。每人每天相當於吃432.5公克的肉 (大約1.73份的棒棒腿份量),產生5.7公斤的碳,占全日碳排放量的29%;吹冷氣產生3.4公斤的碳,占17.3%;開車產生1.7公斤的碳,占8.7%。


以上證據顯示畜牧業的污染已經不單純只是牛打嗝放屁的問題了,而是全球環境資源使用效率的問題。畜牧業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不亞於在氣候變遷界惡名昭彰的石化產業,這就是提倡少吃肉、多吃蔬菜的原因。事實上,歐洲很多國家都已經認知到肉品在生產過程中會造成嚴重的環境負擔,因此2020年2月歐洲議會展開了加徵「肉品稅」的討論,希望將環境成本包含進肉類產品價格中,以減少肉品消費。



畜牧業與公平正義

畜牧業破壞性的生產模式,包含砍樹闢地、運輸、種飼料所產生的碳足跡、水足跡,是氣候變遷與全球環境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眾所皆知的是,氣候變遷對貧窮階層的衝擊往往較大,但受到最大傷害的卻不是製造傷害的那群人


畜牧業是一個沒有效率的產業,佔用並破壞了全球大片土地面積,卻無法餵飽全球的人,只滿足較富裕地區的動物性食品消費,甚至加重了全球的飢餓與不平等問題。根據Green Monday,全球有將近1成的人口長期處於飢餓狀態,但卻有超過3成的穀物是用來飼養動物、生產肉品,且只能滿足少數負擔得起的人口。根據FAO,人類對肉類需求的增加,導致對飼料作物的需求增加,是全球糧食價格上升的原因之一。這意謂著富裕國家的肉品消費,直接影響糧食的價格,並間接地加劇了貧窮國家的飢餓問題

世界上有82%受飢餓所苦的孩童,居住在糧食生產豐沛的國家,但當地所生產的食物主要被出口到從事經濟動物生產的國家中。

這些所謂的貧窮國家,多數是農業資源豐富但飢餓問題嚴重的地區,自己家有種菜怎麼還會餓死呢?搶走食物的不是經濟動物,而是沒有效率的生產方式和不公平的資源分配」。就算遠在台灣的我們也是幫兇之一,還記得「你的每一次消費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嗎?吃一塊進口牛排、喝一口進口羊乳,就等於是為「砍伐大量雨林以種植飼料作物」、「種飼料作物而非糧食作物」投下一票。而且在吃的同時,正在進行一種浪費食物的行為。


根據愛丁堡大學的研究,造成最多食物浪費的是「經濟動物飼養(livestock production)」。經濟動物吃飼料作物所攝取的能量,只是為了牠們生存所需,在牠們被宰殺之前就會被消耗,無法提供給人類攝取。如果那些土地不是被用來生產飼料作物和飼養動物,就可以生產更多直接被人類攝取的食物與營養,也就是餵飽更多人。所以在消費肉品的同時,事實上正在浪費作物的營養和能量,也搶走全球飢餓人口的食物。


身處糧食充足的台灣的我們,飢荒聽起來離我們很遙遠,對某些人而言,這可能是一個無感的名詞,因為永遠也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飢荒並不只是一大群人餓肚子、營養不良、死亡,嚴重的飢荒、糧荒也可能導致戰爭、政治動盪、全球局勢的不穩定,進而影響到全球的經濟,也就是與你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價、糧食價格、油價等等,這時候還會覺得這件事離你很遠嗎?(延伸閱讀:【與SDGs系列】EP.4 COVID-19與SDG10



畜牧業與動物權利

大家在思考為什麼要吃素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要吃肉?營養?但有一堆替代品可以取得相同的營養,而且肉類也不一定是最好攝取營養的來源。好吃?那你知道要養出好吃的肉,背後有多少殘忍的故事嗎?

提供充足的食物、飲水只是動物最基本的生存條件,牠們還是社群性動物,需要足夠的戶外活動、探索的空間。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被飼養的動物有得吃、有得喝,不用自己在野外覓食,其實過得也不錯,但動物的馴化是建立在一系列的野蠻作為上,而且隨著時間,殘忍程度只增不減」。牧場裡的小牛一出生就要和媽媽分開,關在另一個小籠子裡,無法出來活動、社交、探索世界,這是為了避免牠因為肌肉運動而讓肉質變硬,4個月後變成牛排才會比較好吃。小牛一生唯一一次有機會走路、伸展筋骨、會見其他小牛的時候,就是前往屠宰場的路上。現在的疫情發展讓我們無法隨心所欲的出門,會鬱悶、煩躁、蠢蠢欲動,甚至有些地方的人們抗議政府的封城政策,認為自由不該被疫情綁架,那麼這些小牛呢?牠們的自由、社交、生理與情感需求都被「軟嫩多汁」給剝奪了。


至於雞,終生被關在狹小、過度擁擠且衛生條件糟糕的籠子裡,根本無法伸展翅膀,甚至一輩子不曾踩到地面。為了在短時間內生產大量美味多汁的雞肉,牠們被施打生長激素,缺乏運動又快速生長,腿部的肌肉與骨骼發育不完全、胸部羽毛也可能還沒長齊,不斷壓迫下容易出現健康問題,讓很多雞胖到走不動,或是兩隻腳都必須承受疼痛才能走個一兩步。


除了動物的肉, 人類也向動物們索求他們的副產品—乳汁和蛋。乳牛或綿羊只有生了小牛、小羊之後的哺乳期才會產乳,所以為了大量生產牛奶、羊奶,人們必須讓動物媽媽們一直生產,並且在小牛小羊一出生就將牠們和媽媽分離,不讓牠們喝奶,因爲人類要霸佔所有牛奶、羊奶。小牛小羊出生最多2年後就會面臨被屠宰的命運,而媽媽因為一直在懷孕生產,所以也活不久,大概只能活5年(野生的牛平均可以活20-25年)。


一隻野生的雞每年大約產12至15顆蛋,並只在春天產蛋,停止產蛋的期間,是讓牠們的身體進行自我修復,以在一年後產下健康的蛋。但想想現在去超市買蛋,一盒10顆,兩個星期就吃完了,自然的產量完全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因此在不斷嘗試人工配種、基因篩選育種後,現在牠們一年平均產280顆蛋。母雞被迫以極快的速度產蛋,一旦產蛋率下降,人們就透過絕水絕糧的方式,逼迫雞隻換羽、代謝(甚至被人工拔羽),縮短暫停產蛋的修復期。不到2年,母雞開始喪失產蛋力時,牠們就必須面對被屠宰的命運(野生的雞平均可以活7-12年)。

Industrial farming is one of the worst crimes in history. -- Yuval Noah Harari

「演化只考量到生存和繁殖,不顧個體的痛苦或幸福。」科技進步的同時,卻犧牲了動物的生存權利和福利。「用更便宜價格,提供更多食物去餵飽人口」,是畜牧業、食品業的偉大使命,還是業者剝削動物以謀取暴利的藉口。在工業化養殖的畜牧業中,動物不再是生命,而是商品和生產機器。當我們選擇將標示著「優質、新鮮、美味」的肉品、牛奶、雞蛋放進購物籃時,事實上正鼓勵企業們繼續以殘忍的方式剝削動物。



畜牧業與疾病

工業化養殖的畜牧場環境擁擠,吃喝拉撒都在同一個狹小空間,容易滋生病菌。畜牧場裡的動物在高壓的環境下生存,無法展現任何自然行為,嚴重代謝不良、骨質疏鬆、身心不健康、痛苦抑鬱也容易引發體弱導致的疾病或感染。而且業者在基因篩選育種時,只考慮生產力而忽視其他條件,包含動物的免疫功能等,讓新品種動物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同時缺乏生物多樣性,讓疾病的蔓延更加快速。


更糟糕的是,某些畜牧場同時養殖多種動物,例如雞、鴨、鵝共處一地,動物們互相傳播身上的細菌、病毒、寄生蟲和原生動物,病原體快速適應新宿主並大量繁殖,感染微生物的宿主數量因此劇增,最後傳染給人類。人類已知 1,400 多個病源細菌之中,人畜共患疾病就佔 800 至 900 種。例如有專家懷疑麻疹源自於寄生在羊身上的牛瘟病毒,經由人畜聚居交叉感染得來;這次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被懷疑是源於蝙蝠的病毒,在野生動物市場中與其他動物交互感染,最後傳染給人類;發生多次的禽流感也是由養雞場的雞隻傳染給野鳥,再向外傳播。因此密集的工業化畜牧業與疾病蔓延之間的關聯是非常明確的。


為了預防病菌滋長,畜牧場往往會在飼料裡添加各種抗生素,還能使動物吃得較少卻長得更快,因此抗生素長期以來一直是工業化畜牧養殖的必備用藥。但是科學人雜誌的研究認為,抗生素似乎讓這些動物變成疾病工廠,成為滋生致命微生物的來源;一旦具抗藥性基因的細菌存活下來,就能把抗藥性傳給其他種微生物或是細菌,並從畜牧場傳到人類餐桌。另外,用來施肥農地的動物糞便,也將細菌傳播到農耕土壤中。2016年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把養豬場和乳牛場的糞肥施用於土壤後,土壤中抗藥性基因的相對豐度上升了四倍。當抗藥性基因經由各種管道傳播,使保護性藥物因而失效時,一些常見的小毛病,例如中耳感染、傷口、支氣管炎,就可能成為致命疾病。


人們試圖使用新科技(抗生素)抵抗因密集畜牧而產生的病菌,但最終反而因新科技而受到威脅。所以,為什麼不從源頭減少疾病產生的風險呢?減少肉類的飲食、甚至成為素食者是最有效的方式。



為什麼看不見這些成本?

In the end, we will remember not the words of our enemies, but the silence of our friends. -- Martin Luther King Jr.

這是《畜牧業的陰謀》(COWSPIRACY)這部紀錄片一開始的引言,這部紀錄片主要是在講,其實很多大型環保團體明確知道畜牧業對環境的傷害,卻因為背後的金錢壓力(捐款)避而不談。在紀錄片釋出後,很多環保團體發出聲明澄清,說明自己也是提倡素食運動的團體之一。(不過彭總本人認為,並沒有很多團體將重心放在說明畜牧業的污染上,石化產業還是主要攻擊標的。)


原本在看完《畜牧業的陰謀》之後心情非常沈重,還記得當時完全說不出話,不是驚嚇或是恐懼,而是覺得自己所認識的世界被顛覆,原本以為的美好和正義都不再那麼純粹,第一次真實認知並感受到現實世界的灰色領域。但現在覺得,我們其實不是看不見,而是選擇不看見,這件事才是真正讓人失望的。


看見了,然後呢?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環保的重要,也知道如何做環保,「減少不必要購物、多吃蔬果少吃肉、多淋浴少泡澡、多爬樓梯少搭電梯、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少開車、隨手關燈、自帶餐具、冷氣控制在26度」等等,這些我們都知道,但是能夠落實的有多少呢?調查顯示,超過9成的受訪者知道大眾運輸工具或騎腳踏車可以減碳,但只有54%受訪者曾以行動實踐減碳;83%的受訪者知道夏天少開冷氣機可減碳,但因天氣實在太熱,只有近64%會少開冷氣。 


政府花費大筆預算發展電動車、再生能源,但花費多少力氣在節能呢?改變你的行動,比等待科技進步更實際。雖然科技可以為我們帶來拯救環境的方法(例如人造肉、人造蛋,或是海洋垃圾吸塵器),但減少環境影響其實只需要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習慣、轉換飲食方式,以上所述的成本就不會出現。這些問題事實上並不複雜,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就是問題來源,減少自己產出的問題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彭總李董的無塑生活 #彭總

#畜牧業 #氣候變遷 #公平正義 #動物權利 #動物福利

 

參考資料:



5,998 views1 comment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